萊比錫的舊城區不大,不含入內參觀時間的話,大概一個半天就可把重要景點都走過一遍。如果在萊比錫沒有為了甚麼特別的行程主題或是目的,停留兩夜會是很舒服的安排。 我趁著離開前,對這個城市來個最後的徒步巡禮。我步出飯店,沿著Grimmaische Strasse朝著大學走去。我向來喜歡逛University Shop,或是Museum Shop,當時間不夠造訪一地博物館的時候,我也盡量能走進博物館紀念品店去搜刮一些有的沒的,比方說第三百零七張明信片,或是第三十四個cotton bag之類的──這也許是來自於自以為知識份子的自我期許心態作祟。雖然這些地方的商品起跳價格通常都會比大街上紀念品專賣店裡的來得貴些,但是通常品質會比較精良,也比較有機會看到一些有創意的設計。可惜我去得早了,店還沒開。 我大概是正巧遇上了上課時間,不少年輕人朝著同一個方向走去。我心想,與西方人的臉孔相比,我在外貌上應該還算稚齡,身邊學生們在匆匆趕赴課堂的狀況下應該是不至於查覺我的觀光客身份。但我實在是離開校園已久,行走在大批學生之間,已經會不自覺地感覺心虛與難為情,甚至默默數算起距離大學生活的年分。我很想念為學習而學習的那種單純喜悅,還有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紀,對生活的揮霍。也許,身邊這群學生也不乏有人昨夜與朋友狂歡到深夜,然後準備等會兒在Seminar時即興發揮的吧。 走進大學新落成的那棟玻璃帷幕大樓,穿堂間正展示著1989年週一示威的歷史照片。圍牆雖是在200公里外的柏林被推倒的,但始終沒人忘記,那股力量來自於萊比錫。 ...
1989年,早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前兩個月左右,「週一示威」這個和平抗爭運動在許多東德城市間蔓延開來,最早發難的城市就是萊比錫。因此,選擇萊比錫作為這趟柏林圍牆倒塌25週年紀念之行的第一站也算相當貼切。 不同興趣背景的人對於萊比錫各自有著不同的認識,在這裡有著各自不同的追尋。商業人士心目中的萊比錫是商展活動的發源地,萊比錫貿易博覽會官網上驕傲地寫著本身承襲了850年的會展歷史;文學愛好者則來這裏找尋歌德的足跡,也許在奧爾巴哈地窖用上一餐,體會「浮士德」文中的場景之一;愛樂者來瞻仰巴哈任職27年教會樂長直至辭世的湯瑪斯教堂、追念已被炸毀的華格納出生地、造訪孟德爾頌與舒曼二人的紀念館、聆聽一場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Grosses Concert。 抵達的第一夜,照例是早早洗洗睡了。第二夜則去歌劇院聽了一場古諾的歌劇「浮士德」。整齣製作非常大膽又直白,充分讓魔鬼這個角色能夠極盡所能地放縱挑釁、挑逗人性,舞台機關的設計更是讓人大呼過癮。整個呈現也許有些灑狗血了,但不可否認地,這的確是齣精彩的製作。芬蘭籍bass-baritone Tuomas Pursio的魔鬼扮相實在是威風有型,渾然天成的聲音讓他更能有餘裕地去「演戲」,我對他的演出一直念念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