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many 2011 vol.9: Heidelberg。讀海德堡

Friday, February 17, 2012

Heidelberg Castle

Heidelberg, 晴。

* * *

抵達海德堡之後,毫不遲疑第一件事就是還車,一心只求能趕快擺脫這個累贅,才能趕快用輕鬆愉快的心情迎接海德堡。這次,我從台灣帶的唯一一本書去德國,就是宋巴特(Nicolaus Sombart 1923–2008)的《海德堡歲月》。

我故作悠閒地帶著書前往老城對岸的哲學家小徑,找了個能夠眺望老城區風景的位置上坐下,翻讀了這本書的第三章,這張講述的是海德堡自然景觀的美麗,以及海德堡最讓外人嚮往與稱道、卻難以用理性說得清的「海德堡精神」。海德堡這個城市在我心目中太神聖,我恐怕寫不好她,不如就讓這些過往的文人雅士為我代筆吧。

The Gate, Heidelberg Castle

不管從山上眺望平地,或從平地眺望涅卡河谷,總是那片均勻無盡的造型。平原彷彿大海,在雲影天光與色彩的脈動下充滿生機,未因拔起的山巒而遭到忽視,北邊的平原則因遠處的哈德山脈(Hardt)而沒能綿延無盡。從神秘的霧中谷地、草地、清泉和水塘,路又回到這片廣袤之中,從隱密安心到大膽冒險。平緩的山巒、廣袤的平原、流向遙遠大洋的河川,彷彿有位建築師塑造出這片風景,好在山谷末端安置老城和半山腰的古堡廢墟。
卡爾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883–1969)

我愛你已久,滿心歡喜
想妳來當母親,並獻上一首平凡的詩歌,
就我所見,你是祖國城市中
風光最美的一個。
賀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ölderlin, 1770-1843)

這座小城並無小市民、狹隘或飽和的氣氛,而是徹底吸納並彌漫著世紀交替後,在德國以一種奇特方式開始發展的新鮮事物。這座城市負有智性,令人振奮,而且徹底開放。那種弗立德里奇.岡朵夫(Friedrich Gundolf, 1880-1931)不斷強調的『海德堡精神』,對那些加入這個精神的人來說,宛如一種天啟。這個精神把歷史、哲學存在和所有的古老傳統帶到他的法庭前來。最特別的,是這種精神同實質疑一切平凡的事物,到處尋找新的深度和新的深層基礎。很快我就發現,自己必然受其吸引,以一個提問者的身分,探詢我們的歷史意義到底在哪?依據這裡站主導地位的精神特質,我只能提出一個涵蓋一切的普遍問題。
亞弗列德.韋伯(Alfred Weber, 1868-1958)

Produce, Consume, DieGreenpeace
Radical side of Heidelberg

作者宋巴特自己說,

嚴格來說,海德堡精神是非海德堡人的東西,是一代代人不斷更新、確認的思想經歷的產物,他們符合邊緣人的特質,並神奇地在這個地方相遇。他們單獨一人,以旅人和外人的身分來到這裡,在這兒找到一個心的超越感性的寄託之處。[......]

今天我往往會問,我從『海德堡精神』中獲得(至今仍留存心中)的偉大想像,會不會是一種期望的產物。那是我認為我在海德堡發現到的自我精神,並尋找及構思出相應之物。我顯然屬於那類邊緣特殊分子、過客、外人,不斷迷上這可愛的地方,思緒跟著一同飛翔。我也脫離現實,飄浮「離地面五步高的高度」,因為我在這裡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可以肯定:「海德堡精神」一直是種邊緣之物,一種次文化之物,一種怪異的衍生物。這種精神期望逃離「德國的不幸」,從德意志民、國家及軍事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找到一個普遍的人類哲學。這是一種自由的和立基在個體自由上的社會理論,是德國從未聽聞的一種精神。

這種精神指可能在俾斯麥所創建的反啟蒙及反自由公民民主政治意識的碉堡帝國的邊緣見到,是中心柏林的顛覆對立面。

這一章看完,夕陽正好呢。我放下書本,拿起相機,拍下了金黃色的海德堡。隔天就要離開這裡,前往法蘭克福,也是此行的最後一站了。

Heidelberg in Sunset

Hotel zum Ritter St. Georg

Student Kiss of Heidelberg

You Might Also Like

0 messege(s)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