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ime Out

Farewell 2012。告別2012

幸好世界沒有末日,不然我今年特地在倫敦買的2013記事本就用不到了... 雖然2012一整年都被末日預言所籠罩,但是我卻在這一年當中完成很多夢寐以求的心願、去了很多地方、建立新的生活習慣、找到自己開心的事、接連參與著姐妹淘的人生重要時刻,還認識很多新朋友,有可以一起胡說八道的也有可以一起聊夢想的......人生說穿了不過就是這些事情不斷地交替上演著,但是這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卻足以讓我們提起勇氣面對無可知的未來。 歲末年終之際,為自己整理了一張以「今年最...」為題的清單,藉此highlight一下這一年的重點時刻。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做這種年度回顧,也希望這能成為未來每年年底的一項傳統。祝大家新年快樂。 1. 最受鼓舞的一本書:《當宅男遇見珍奧斯汀 / A Jane Austen Education》 我喜歡珍奧斯汀。但是我必須承認,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所認識的珍奧斯汀的作品僅只於改編過的電影,而且完全是出自於對片中男性的紳士氣質感到嚮往(即便是傲慢的Mr. Darcy!)、而且我是由衷地覺得舊時男女之間那種相敬如賓的互動方式相當浪漫,當然,不可否認地,美麗的田園風景也相當重要。直到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一一地去認識珍奧斯汀的每一則故事。這本書的作者,很適切地以他的個人經驗為珍奧斯汀所處的18-19世紀與現代人的生活穿針引線,提供了很棒的角度讓蘊含在古典文學中的生活智慧也能在現代發揮價值。這本書可以算是一本文學評論,也可以看作是一本自我成長的指引,當時帶給我很多的啓發,絕對是我今年最喜歡的一本書。 2. 最喜歡的一部電影:《Submarine》 我經過了一番掙扎才決定把今年的第一名給這部片,另外在考慮的還有金盞花大酒店與布拉格練習曲,上述兩片都是從高齡化社會衍生出的議題,而Submarine則是紮紮實實的一部青春喜劇片。這部片成功地喚醒我心中最後一點點的青春的記憶,年輕時那種自以為是某部大悲劇裡的英雄,用120%的力氣去過每一天的青春期,在過程中有時成功耍帥,有時卻弄巧成拙的糗樣,真的讓人不得不大嘆年輕真好。到了今天這歲數,才赫然發現年輕時那種不怕受傷、沒有包袱的心境,真的是在不知不覺當中離自己越來越遠了。雖然現在還不至於形容自己未老先衰,但在很多事情上,也被經驗法則教會如何保護自己、為自己設防,這種漸變真是令人不勝唏噓,使我不得不用「成熟」二字來自我安慰。既然未來慢慢變老的日子還長得很,今年就先把心目中的第一名給青春無敵的Submarine好了。 3. 最精采的一部電視劇:《Black Mirror》 我有認真Follow的電視劇不多,今年的Downton Abbey第三季實在讓人失望,好在第六季的Big Bang Theory有回復往常的水準。倒是甄嬛傳在製作上的精緻很值得一提啊!今年年初從北京玩回來不久之後,我就在媽媽的督促之下把76集看完了(那陣子每天媽媽只要忙完手邊工作,就會催我開電腦點甄嬛傳給她看),然後整個下半年就一直活在自己是十七福晉的幻想裡。不過話說回來,今年電視劇的第一名我要推薦一季只有三集的英劇Black Mirror。雖說是影集,但是三集分別是三個故事,彼此互不相干。三個故事都在一種超現實的氛圍中反諷人性的黑暗面,每個故事的爆點都像是一把刀戳中人性的軟弱之處,實在精彩。只有三集,看完也不耽擱太多時間,非常推薦。 4. 最精采的一場表演:Erased Tapes 5th Anniversary Tour at Hackney Empire, London 這場音樂會是Erased Tapes唱片公司的五週年巡迴演出,出席的音樂家都是唱片公司旗下的藝人,在網路上得知這則消息時,我當時人還在布拉格,距離前往倫敦還有一個禮拜左右,因為看到Ólafur Arnalds與Dustin O'Halloran都會參與演出,所以引起我的興趣。Ólafur Arnalds的音樂常年伴隨著我的生活,也曾經看過他的現場表演;Dustin O'Halloran的音樂則是最近這一年內才接觸到,很喜歡Like Crazy的原聲帶。憑著對他們兩人的印象,我以為這場演出會是一場相當內斂的極限音樂之夜,沒想到Nils Frahm的演出把整個場子炒得熱鬧又瘋狂,結尾的安可曲簡直是一場極限音樂的嘉年華,20鎊的門票紮紮實實地演出了三個多小時,從演出者到觀眾每個人都玩得相當盡興。因為演出的場地並不在倫敦市中心,幾乎大家都得搭乘倫敦市郊的鐵路系統離開,如果錯過最後一班,就得自己看著辦,也因為如此,當演出者一完成謝幕,整場的觀眾每個人都在奪門而出往車站的方向衝。看在£20可以聽三小時這麼划得來的份上,跑點步趕個車又算得了什麼。 5. 最激發靈感的一位攝影師:Saul Leiter 年初的時候,我對「反射」這個主題的攝影作品相當有興趣,剛好在一段影片中認識了Saul Leiter的作品,他很多幅照片都跟「反射」、「倒影」或是玻璃內外的「穿透」有關,一度成為我的靈感來源。而且他的色彩相當濃郁,時常有一種油畫感,這種又像照片又像畫的感覺很令我著迷。後來碰巧在書店看到了幾幅他的照片印製的明信片,便順手買了幾張。可是,寫到這裡,倒是提醒了我,那幾張明信片咧? 6. 最樂不思蜀的一個目的地:布達佩斯 今年很幸運地去了很多夢寐以求的地方旅遊,從年初的北京、年中的蘭嶼、到年底的中歐與倫敦,硬要選出一個第一名的地點,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較起來,要再去北京與蘭嶼都很容易,倫敦也是相對方便,那麼只剩布拉格與布達佩斯相比的話,絕對是布達佩斯勝出。布達佩斯的消費低廉、交通便利、古蹟建築富麗堂皇、以熱食為主的飲食文化又比起其他歐洲國家更合亞洲人的胃口,還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值得細細探究......這些因素都足以讓布達佩斯成為旅遊熱點。然而這些都還不是我在布達佩斯玩的最開心的原因。我對布達佩斯最念念不忘的是泡溫泉的經驗,布達佩斯的溫泉文化相當悠久,市區內也有很多公共溫泉,規模上更像是一個水上樂園,從一進門就有溫度、成分不同的冷池熱池一路泡到室外區,少說也有十幾個池,另外再加上蒸氣室與烤箱,絕對可以從白天玩到晚上,而且是在美麗的歐式建築中享受著溫暖的陽光舒服地泡著湯,以我近年出國的經驗來說,實在是沒有比這個更悠閒的行程了。 7. 最特別的經驗:划船 這是連我自己都相當訝異的一項能力。今年10月旅行到布拉格時,正好發現市區的伏爾塔河邊有出租船隻的服務,一時覺得新奇就租了一艘去河上玩玩。一上船,划船這種苦力活自然是落到了男友的頭上,我可要好好的享受河景風光。不料,自從老闆一腳把我們踹出碼頭邊之後,我們就沒有再前進過,只是一直在原地打轉。我不信邪,就把槳要來划,沒想到,我第一次划船就上手,三兩下就得以控制方向,順利朝著目標的方向前進。當然這種難得的經驗我可沒忘記要錄影存證,將來看看能不能比照體保生的升學管道直接保送進入牛津或劍橋的划船校隊好了。 8. 最有挑戰性的一件事:婚禮攝影 我喜歡參加婚禮,婚禮上總是充滿著幸福、祝福與希望。也因為自己學音樂的背景,時常擔任婚禮伴奏,而不斷地在參加各式各樣的婚禮。但是在婚禮上擔任攝影工作則是前所未有的經驗。今年二月,我在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情操之下,接下了此生第一次的婚禮攝影工作,新娘是高中好姊妹,所以我可以說是賭上了我的友誼。好在結果還不賴,起碼新娘沒有跟我絕交,而且那次之後還又接到了一些新人的洽詢,應該算是一個好兆頭吧!婚禮攝影真的是一件很專業的工作,從臨場的反應、判斷、到身上的裝備器材、還有事後的整理修圖等等,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從這些經驗中我也一次一次地學習、一次一次地反省。老實說我還沒有思考過婚攝這條路是否適合我,但是我仍然相當感激找我拍攝的新人們,他們對我的肯定與信任給了我很大的鼓舞。 9. 最瞎的一件事:馬祖 11月的某個週末,我與好友兩人計畫好了要去馬祖三天兩夜的旅行,剛好要在馬祖慶祝她的生日,兩人開開心心地都向公司請了一天假,星期五一早要從松山機場出發前往北竿。好友也因為這趟旅行,把所有的生日約往前或往後排開。出發當天,抵達機場的時間真是恰到好處,到了候機室連椅子還沒坐熱就準備登機了。按照登機證上的座位,我們坐在第二排,把行李放上了行李架,馬上就聽到空姐報告說「馬祖機場關場,請各位旅客回到候機室候機」。當時我們還有說有笑,不曉得關場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還一心期待馬祖機場趕快開放,好讓我們飛過去。沒想到,機場關場的處理方式是這樣的,半個小時後如果目的地機場沒有重新開放,就會宣布班機取消...... 所以,那天我們兩個人的行程就是特地起了一個大早來機場快閃吃早餐的,才八點半,準備去上班的人都還在捷運上打瞌睡的打瞌睡、化妝的化妝,我們就已經結束行程準備打道回府了。後來我跟朋友一起回去她家,大樓的警衛伯伯一清早就看著她拎著大包小包出門去,還不到九點又看著她跟另一個人一起大包小包地回家,眼神顯得相當狐疑...... 10.影響最深的一句話: Source: makeundermylife.com via...

Continue Reading

Christmas

The Joy of Christmas。聖誕的喜悅

MERRY CHRISTMAS! 每到十二月,從商場推出的聖誕折扣、到餐廳推出的聖誕大餐,似乎都在不斷地鼓勵大家抑或成雙成對、抑或三五成群地從事各種消費,總之這不是一個允許落單的季節,尤其是聖誕夜當天。身為基督徒,我或許幸運得多,起碼我不用在這一天等待有沒有另一半或是朋友主動來約,也一定有地方度過這晚。所謂的聖誕氣氛,我的感受一定也最深,還有甚麼地方的聖誕氣氛會比教堂更濃厚的呢?但是,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聖誕節的宗教性意義已經逐漸被商業價值給取代了。昨晚下班後要趕赴教堂參加子夜彌撒之前,一位同事似乎對我這個行為感到相當新奇,我隨即表明我天主教徒的身分,但是他似乎沒有得到解答,又問:「那你去教堂是為了湊熱鬧還是真的要過聖誕節?」 我一時不知該怎麼進一步地回答。原來,在這個「只要落單就顯得沒有聖誕氣氛」的夜晚,身為一個基督徒要去教堂參與彌撒聖祭的行為在旁人眼裡看來也不足以解釋這個節日的意義。 我不得不承認這些年我對宗教不如小時候那樣的熱忱,而且,少了行憲紀念日的國定假日,平安夜的所有慶祝活動也不得不提早結束。但是不變的是,聖誕節仍然是我一年之中最期待的日子,這讓我無法改變在生活中不停收集著具聖誕氣息的物品的習慣。由於家裡始終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擺聖誕樹,所以我沒辦法買聖誕裝飾,但是我卻常常在旅遊中買一些耶穌誕生馬槽的聖家小像當做紀念品帶回家。這種新生兒降生的家庭意像,總是帶給我無比的溫暖與希望。從我有印象以來,家裡唯一存在的聖誕故事,不是聖誕老人的傳說,而是若瑟如何帶著即將臨盆的瑪麗亞到白冷城卻遍尋不著下榻之處因而讓耶穌誕生在馬槽中的聖經故事。如果說一顆華麗的常青樹表現了節日的喜慶氣氛,馬槽旁的聖家像則是表現了這個節日的宗教意義。 今年的聖誕夜,我又再一次站在同一個馬槽前拍下了上面那張照片,我心中有很多感觸也有很多感激。去年的這一天,我也曾經站在同一個地方,拍下了一張類似的照片。在那段對生活抱持著很多懷疑與不確定的日子裡,我很慶幸我還沒有放棄信仰的底線。果然奇蹟發生了,正是一年前那張無心插柳的照片,居然在一年後的今天成為我自我實現的小小應許,為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鼓舞,成為我最有價值的聖誕禮物。今年再一次拍下這一張,是給自己的一個紀念,這一年的成長與轉變,都在這兩張不同時間點、同一個地點拍下的同一個畫面之間,得以實現。馬槽的聖家像讓我的心靈又多了一分歸屬感。 最後分享一下去年朋友分享給我的一隻聖誕影片。這個由小朋友的演譯的聖經故事真的天真又可愛,希望藉由這支影片能讓大家多認識一點這個節日,也讓聖誕節能回歸一點宗教上的意義,傳遞更濃厚的聖誕氣息。大家聖誕快樂! ...

Continue Reading

Penny for Thoughts

Boots For Rainy Days。一雙留給雨天的靴子

剛到倫敦的時候,日子過得相當節儉,一方面是對當地的高消費高物價感到些許吃不消,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是放下工作重回學生身分的,比起從沒出過社會、沒有靠自己能力養活自己的年輕人來說,這種只有支出沒有收入的狀況其實是非常不踏實的。也因此,生活中的每一項開銷──從量米煮飯,到出入交通──我都不得不錙銖必較,哪怕是一分一角我都抱持著能省則省的心態,當然也就不可能會有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消費了。 當天氣漸漸轉涼,日子越來越難將就著過,出門開始覺得衣服不夠保暖,在家需要開暖氣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胃口也顯得越來越大,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很多事情是嘴硬不來的。我一味的能省則省,並不是靠著意志力去抵禦購物的慾望就能稱得上成功,因為,開學沒多久,我馬上就面臨到了一個掙扎。 那時候,我想買一雙靴子,雖然說在一些平價服飾店裡不到台幣一千塊就可以買到一雙看起來很像樣的及膝長靴,但是英鎊大概在我的心理上有某種放大的效果,就算換算成台幣並不算貴,可是「十幾鎊」這種金額已經足以被我歸類在奢侈品的項目底下了。我心裡想買得要命,卻一直過不了心裡那一關,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能亂花錢。」 有一天,我與當時交情還不錯的韓國同學J吃飯時順口聊起這件事,我說我很想買一雙靴子,可是一直在考慮。 'It's necessary.' 她幾乎是想都沒想就回答我,'In this country, boots are definitely necessary. It rains a lot. You'll wear it all the time.'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聽出我畫中暗暗透露出遲遲買不下手的原因,但是她的回答的確成了支持我花下這筆錢去買一雙靴子的最大動力。她在這裡已經住了好幾年了,我相信這是她身為過來人所提出的建議。靴子的重要性在這個愛下雨的國家,不只是搭配服裝的一種鞋款,它還能保暖、防雨,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後來我花了十五鎊買了一雙Primark的黑色及膝皮靴,果然就像J說的,住在倫敦,不用怕沒有穿靴子的機會,這雙靴子陪伴了我一年,讓我安心度過無數個令人喪氣的雨天,一年以後,鞋底開始進水,最後被我扔在回國前最後一趟旅行的下榻旅館中了。 老實說,英國的雨通常下得不如台北的猛,也不如台北下得久,比較起來,還是台北的雨天更難對付一些,一般的靴子很難完全盡到防水的責任。我從去年就想買雙雨靴了,可是心裡就是犯起老毛病:「不要亂花錢」。直到上週,台北接連下了好幾天的大雨,甚至有一天我才剛走出社區大門鞋子就全濕了,好在我在辦公室有拖鞋可以換,索性也就在位子上偷偷晾起襪子,然後週末跑去買了雙雨靴。 去買之前,我想起了英國的天氣,想起了J。 ...

Continue Reading

Music

Sigur Rós in Taipei。席格若斯在台北

就在今天晚上,我好期待。 早在開賣當天我就已經委託朋友幫我搶下今天晚上Sigur Rós在台大體育館演出的入場券,歷經幾個月的等待,今天晚上終於得以聆聽他們的現場表演。這個早已全球知名的冰島樂團,老實說我是直到兩三年前透過朋友的推薦才開始接觸他們的音樂。那段時間我開始對後搖產生興趣,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我把後搖當做交響樂在欣賞,搖滾樂團的編制雖然不如交響樂團龐大,但是效果器製造出來各式各樣的電子音效、或是樂手們不斷發揮創意試圖開發前所未見的聲音效果仍然讓音樂顯得相當豐富,我很享受不同聲響一層疊上一層的過程,細細品味每一種聲音的質感與全部齊奏時的澎湃感。事實上,很多後搖作品都帶有極限音樂的影子[1],而極限音樂正是一種當代古典音樂的類型。身邊一些不太清楚這些樂種之間的關聯性的人,常常會對於我學古典音樂背景如今成為後搖妹的轉變覺得有很大的衝突感。其實我也不是刻意用古典音樂的標準在衡量流行音樂,對我來說,選擇音樂的標準只有一個:我喜不喜歡。 我第一次聽到Sigur Rós的音樂時,我當然已經忘了我聽到的是哪一首,但是我不能忘記的是他帶給我一種全新的聽覺感受,要描述這種經驗,我只能用一句樂迷之間最常拿來評論Sigur Rós音樂的一個說法來形容─那是只有冰島才能孕育出來的音景(Soundscape,或譯「聲境」)。這樣講或許聽起來有點玄,但是這是我能想到最貼切的形容方式,而且我相信聽過冰島音樂的人一定也有同樣體會[2]。比起其他後搖大多是純器樂演奏的編制,Sigur Rós的音樂幾乎都有人聲吟唱,有些是冰島文,有些是他們自創的語言。是的,就像托爾金為了魔戒那本小說創造了精靈語、中土語一樣,他們也為自己的音樂創造語言。對我來說,這個聲音是Sigur Rós音樂的靈魂,雖然我無法從文字上解讀出其中的意含,然而時而襯托著磅礡的電子音效,時而以Acoustic的編制呈現出一種清亮、空氣感的色彩,卻已經成功將我的思緒從現下的時空中抽離,有一種漂浮在空中的輕盈感,閉上眼睛(或是搭配網友上傳、以冰島風景為畫面的youtube影片也可以),冰島那片往天際無限延伸的地平線就會自動浮現。 一個創作出好音樂的樂團,會讓我喜愛,但是能夠在音樂以外,對社會有所回饋、有想法、有行動的樂團,會讓我尊敬。 Sigur Rós在2006年結束了世界巡迴演出之後,回到家鄉冰島,帶著他們的樂團走過冰島各地大大小小的鄉鎮,展開了一趟環島演出,不售票也沒有事前宣傳,各地居民們靠著口耳相傳,彼此扶老攜幼,以最輕鬆隨興的方式參與音樂活動。而在這一連串「回饋鄉親」的環島音樂會背後,其實還有更深的意義。他們雖然已經獲得了全球性的成功,但他們沒有忘記,追根究柢,他們也不過就是一介冰島人,他們關心冰島這片土地的永續發展。透過音樂與表演,他們企圖傳達出心中對於日漸式微的傳統經濟活動、被經濟效益而犧牲掉的自然景觀、傳統文化的保存等等議題的關注。這一趟演出被拍成了記錄片─Heima(2007),讓他們的樂迷能夠跟著他們的足跡一起深入冰島每一處令人屏息的美麗,也讓全世界更認識冰島這片土地正在歷經怎樣的轉變。這樣的舉動,是成功人士應當肩負起的社會責任,也是每一個市井小民不應迴避的公民義務。 距離開場只剩不到四小時,期待現場見。 註 1.^ An introduction of Post-rock on Allmusic.com 2.^ 對於冰島音樂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Screaming Masterpiece (2005)這部紀錄片。 ...

Continue Reading

En Voyage

2012 Lanyu。蘭嶼 Day 4

前一晚的夜觀,我只記得大概在核廢料儲存場外的海邊要看一種海裡會發亮的浮游生物那時,我的理智線就斷了,聽到每一句話都可以不分青紅皂白地笑個沒完。在完全沒有光害(光源)的海邊,只憑著老師的一隻手電筒,我簡直是把我原本就已經很小的眼睛瞇到了極限才看到那在海面上忽明忽滅的細微閃爍。眼睛才剛剛在黑暗中focus在正確的焦距上、排除以為自己飛蚊症的幻覺,確定眼前看到的是一種透著淡淡藍光老的浮游生物時,老師又要我們抬頭看「夏季大三角」(應該是吧,反正星座不是當時的重點!)說時遲那時快,天空突然出現一道從地面發出的雷射光正確地指著老師要我們看的方向......有這麼巧? 原來這道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老師手中的雷射手電筒,極具穿透力的光線直達天幕,此時老師解說的重點也馬上從海面移到星空,搭配著他手中的雷射光,相當威風地比劃著,活脫脫就像個絕地武士。依老師的裝備看來,我們大概是跟到五星級的夜觀團了,不只有儲備機油,居然還有光劍!好不容易當這段超現實的科幻片場景終於告一段落、大家正準備走回停車處時,老師又開口了: 「現在我們再去加強一下角鴞的部分。」 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 * * *【Day 4】 就這樣,我們在蘭嶼的第四天是在「加強角鴞的部分」當中展開的。老師似乎很介意沒讓我們近距離清楚看到角鴞這件事,一直堅持要讓我們看到又近又明顯的角鴞才能安心放我們回家。我們只好跟著老師沿著原路往回騎,有好幾次我們都面對著一片黑漆漆又空蕩蕩的樹林,聽到老師懊惱地說:「剛才這裡停了一隻,聽到我們的聲音就飛走了。」 就在老師一面注意著週遭角鴞的動靜,一邊把棋盤腳、草蜥、綠繡眼等等也都順便加強了一輪,終於讓我們在電線桿上清楚地看到了角鴞。這隻大概是特別傻,我們一群人站在路邊看著牠看了好久牠才飛走,圓圓的肚子配上圓圓的眼睛看起來可愛極了,只是在蘭嶼當地,人們都將角鴞視為惡魔的化身。隨著近年因為旅遊產業的發展,夜觀行程逐漸成為一項熱門的夜間活動,使得蘭嶼人也願意暫時放下傳統信仰中的成見,帶領我們外地人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認識這個生物,同時,在許多販賣手創品與紀念品的商店也可以看到許多作品都以角鴞為主題或造型。「沒有人會跟這個過不去」老師舉起一隻手,搓動著拇指與食指。我想,大概蘭嶼人的祖先也料想不到這個不吉利的生物也有為當地帶來財源的一天吧。 當全部的行程終於結束時,時間已經是凌晨一點左右了。在聽到老師親口宣佈下課之前,我還不停在心中默默禱告老師可千萬不要連「日出」的部分都一起加強啊!當天,在我們民宿打工換宿的小幫手也跟我們參加了同一團的夜觀,我們還在想,民宿媽媽這時會不會一個人坐在客聽覺得奇怪怎麼一家人參加個夜觀如今卻不知去向,當我們一群人終於又出現在民宿門口時,果然馬上聽見民宿媽媽的宏亮嗓音吆喝著我們進門。要不是後來民宿媽媽告訴我們,我也不曉得原來我們的領隊老師在蘭嶼也算是個名人,認真的態度讓他的夜觀團在當地有口皆碑,而且每次有節目團隊來蘭嶼錄影要也指名要找他當領隊。聽完民宿媽媽這樣講,頓時心中對老師感到很敬佩,似乎在當今職場上,像他這樣在累積了一點知名度與口碑之後還能這樣絲毫不馬虎地恪守盡自己本分──哪怕還是最基本、投資報酬率最低的工作──已經不多見了。 尾聲 睡沒幾個小時,又到了不得不起床的時間。我們一行六人從上午開始要陸陸續續分成三班班機飛回台東,再一起從台東搭火車回台北。第一班班機的時間比較早,大概吃過早餐就得離開民宿了,而我們後面兩班班機的人還有時間再跑去雯雯冰店吃臨行前最後一次的芋頭冰。芋頭算是蘭嶼的主食之一,路邊隨處可見芋頭田,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地方吃芋頭冰應該不會令人失望。果然,自從我第二天吃到這家店的芋頭冰淇淋+焦糖綠豆冰沙以後便驚為天人,此後每天「最少」都會來上一杯,還大肆推薦給同行友人,大家也是一吃就念念不忘。店家每日新鮮加牛奶熬煮的芋頭冰又綿又香,甜度稍淡,配著下面的焦糖綠豆冰沙是恰到好處,也因此讓大夥在趕飛機前最後一刻還特地再跑去買了外帶,才甘願地拎著行李前往機場。 前前後後花了三個多小時的時間,一夥人終於再次在台灣本島湊齊了。比起四天前同樣在台東機場的我們,如今每個人身上不是黑了一圈就是紅了一塊,身上不均勻的色塊清楚交代出我們的行蹤,任何人都可以輕易辨別出來我們才剛從熱帶島嶼度假回來。 當天的天氣很好,一路飛回來的航程,班機絲毫不搖不晃,透過窗戶往外看,腳底下的那片海,連岸邊的浪花都看得一清二楚,甚至海面下因為礁石而讓海面呈現出深淺不同的藍,也都清晰可辨。我坐的位子就在螺旋槳的旁邊,自從飛機發動以後直到降落之前,我的耳朵只聽得見螺旋槳轉動的巨大聲響。我利用這道聽覺的阻隔趁機溜進我心中的一人世界裡,專心把這趟旅行中觸動我的每一個片段歸類收藏起來。隨著前方的地平線逐漸從模糊變得鮮明,身後這個美麗的小島即將變成我回憶時間軸上的一個座標,在下次造訪之前,我只能憑藉著文字與照片為這一條時間軸多拼湊出兩個象限,努力讓這些回憶可以更具體、更有溫度。 再見蘭嶼 回台北的火車上,太平洋一路陪伴著我們,從午後到夕陽,毫不吝嗇地將最迷人的顏色呈現出來,溫柔地安撫著旅客們即將結束假期回到工作崗位的那種煩躁與不捨。從台東到台北,即便是自強號,少說也有七八個小時的距離,然而蘭嶼還在這個距離之外。但是我知道,她的美好絕對值得我用這麼長的交通時間去換取,甚至我還自私地希望她能繼續保持這樣的距離,遺世而獨立,因為有一種美好很脆弱,禁不起打擾也禁不起比較。我不知道蘭嶼的美好屬不屬於這一種,但是我不想賭上失去她的風險,更何況,我沒信心的對象是對我們自己。 還記得在蘭嶼民宿的書架上,翻到一本攝影集,是幾十年前一位台灣的攝影工作者跟著電影製作團隊到了蘭嶼工作時留下的影像記錄,當時蘭嶼還不普遍為外地人所知,所以攝影師記錄到的影像算是相當早期的蘭嶼生活樣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蘭嶼與外地的交流管道建立了以後,或多或少都改變了當地的人文景觀,這使得攝影師後來再造訪蘭嶼時,已經失去了最初的那種感動,最後放棄了以當地為題材繼續創作的念頭。 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藝術家該持有的態度。藝術家的職責是創作,無論是表達讚美或是反對,創作是方式,也是語言,是動作,也是成果。若一個信念或一個價值觀因為自己的某件作品而產生了轉變,無論變好或是變壞,創作者都不應該反而在這時候罷手保持緘默。在我眼裡,用放棄來表達失望並不是一種負責任的做法,而是應該用自己的語言,喚醒社會的認知,為自己的藝術與信念繼續奮鬥。好在,以我的網誌所累積的瀏覽量看來,蘭嶼應該不至於會因為我的幾篇遊記而變好或變糟,所以我大概只需要提醒旅客們夜觀時不要隨便使用手電筒、泡冷泉時不要偷尿尿就交代得過去了。我真正期望的是,未來若還有造訪蘭嶼的機會,我能夠從這次的記錄當中對照得出來,我是否一次比一次又多認識蘭嶼一點,是否每次都能有新的體認與收穫。能夠做到這樣,我就滿足了。 (完) ...

Continue Reading

En Voyage

2012 Lanyu。蘭嶼 Day 3

清晨三點,有人的手機鬧鈴大作。 * * * 【Day 3】 獵戶座的腰帶 迷迷糊糊之中,不知道是誰問了「要去看日出嗎」、也不知道是誰回答了「好」,之後每個人陸陸續續地就都醒了。此時,大夥也不過才剛睡著兩三個小時而已。前一晚還以為三點起床去看日出的提議只是個玩笑話,原來當每個人都認真看待一個玩笑的時候,這個玩笑就會自動upgrade成為一項不容懷疑的事實、一項不得不遵守的約定。 我們幾乎都是穿著睡衣就出發去氣象站了,抵達氣象站時,時間才剛過四點,距離日出時間還有一個小時半,清晨的海風吹得大家紛紛拉緊衣服的領口,一步一步地退縮到氣象站門口前的階梯上躲風。「少睡就是多玩!」DK哥提高了嗓音,再度祭出這句slogan試圖激勵著大家快被寒意與睡意給征服的士氣。不過DK的苦口婆心很快地就被CH哥的一句話給搶走了鋒頭。CH大概是唯一能在大家寒睏之際還能維持清醒的人,他順手往滿天星斗的天空一指,輕描淡寫地說: 「那個是獵戶座的三顆腰帶」 此話一出,讓大家不得不又再度臣服在CH哥的卓越之下。每個人於是開始研究起apple store上各式各樣的觀星app,然後一窩蜂地下載。原來現在智慧型電子裝置不只可以打發時間,人類甚至已經把整片天空裝進了這個3.5吋的視窗裡。我們下載的Night Sky不只幫我們把天空中不規則分佈的星星清楚劃分出領空並且標示出名字,還能顯示出我們正在等待的那顆太陽目前正在地平線下多遠的地方。當漫長的等待量化成了距離或時間這類的數字,的確讓人感到踏實得多,很快的,該是時候去把相機的腳架架好了。此時,遠方隱約傳來機車的聲音,想必是其他也要來看日出的遊客,不得不承認人家的時間觀念比我們好得多了,但是把時間浪費在等待上面的奢侈與衍生出來的許多趣事,或許早就大過了「看日出」本身。說句老實話,日出看來看去,還不就是同一顆太陽在同一個地平面上升起來而已。 玩水 玩水 玩水 蘭嶼是不少人心目中的旅遊"聖地",必然造就了當地一些因旅遊而起的相關產業,像是民宿經營、潛水、夜觀或登山的導覽等等。但是,除此之外,直到目前為止,當地除了一家超市、一家農會、與一些居民經營的雜貨店與小吃店,蘭嶼幾乎算是沒有什麼商業活動的地方。也就是說,除了採買生活必需品,在這個地方可以說是沒有「為消費而消費」的shopping活動,甚至連比較具規模的紀念品販售都只有在機場與蘭嶼文物館對面的漁人南岸有看到而已。對一個只求放鬆的旅客來說,在這樣一個小島待上四天,能從事的活動也沒幾種選擇,扣除爬山與夜觀,大概只剩「全身濕」的潛水與「半身濕」的玩水兩大類不斷地交替而已吧。 民宿老闆娘跟我們說,在我們民宿附近有一處冷泉,冷泉的水源是山上的山泉水,是完完全全的淡水,建議我們要是沒有特定的行程,可以去看看。我們一行人昨天才浮潛過,上午又因為日出太早起而昏睡補眠,泡冷泉似乎是個輕鬆又消暑的選項。午飯過後,除了熱血的翔哥與他熱血的朋友跑去Scuba diving以外,其他人都懶洋洋地先在頂樓發呆亭發了一場呆,然後就近泡冷泉去了。 冷泉的位置不是很明顯,如果不是當地人跟我們講有這樣一個地方,我們應該不會在烈日當頭的時候在海邊一群礁石當中去尋找一潭淡水。冷泉並沒有很大,但是果然很冰,即便是在氣溫炎熱的蘭嶼,當大家的身體一碰到冰涼的泉水還是被凍得很不住發出驚呼,每個人也都在慫恿彼此把身體浸得深一點,偏偏就是沒有人願意自己嘗試。後來來了另外一群身著防寒衣、剛剛浮完潛、跳完港的遊客,看他們下水時的那一副前進兩步倒退三步的模樣,我居然忍不住在心中默默倚老賣老起來...「有需要那麼戲劇化嗎?看我穿泳衣還不是都泡在水裡了!」...明明我才還在剛剛人家還沒來之前大喊腳被冰到麻掉... 泡完了冷泉,我們決定轉移陣地,找一個海灘來享受蘭嶼的夕陽,嚴格說起來,我們連找都沒有找,直接就選定海洋超市門口那片海灘,只因為前一天正好在落日時分經過,大家對那片美景念念不忘,而且海水清澈見底,身後又有超市可以馬是補啤酒與零食,見識過蘭嶼美景的人應該可以了解,如此的享受,在別的地方,就算有錢就不見得享受得到的。濕漉漉的頭髮與泳衣才短短的車程上被風乾,現在又迫不及待地再泡進海裡去,浮潛的浮潛、游泳的游泳、補曬的補曬、喝酒的喝酒,偶爾聚在岸邊閒聊個幾句,一直待到太陽下山、接進晚餐訂位的時間才離開。 到底要夜觀到幾點? 在無餓不坐吃過晚餐之後,今天晚上,也是我們在蘭嶼的最後一晚,按照計劃今晚要參加夜觀的行程。八點一到,除了我們一行人以外的同團遊客也都陸陸續續抵達領隊老師家集合,聽講解等候出發。今天早上三點起床看日出這件事讓我在聽講解時就已經感覺到一絲睏意來襲,當時我心裡就開始盤算著,等等夜觀結束後回到民宿怎樣要搶第一個洗澡,然後早早可以躺平。沒想到我實在是低估了夜觀這項活動的吃重程度。 今天晚上報名夜觀的人數大概有十幾台機車,夜觀的進行方式是由老師騎機車在隊伍最前方領隊,其他人保持一定車距跟隨在老師後面,老師若是停車,大家則跟著停車,下車隨著老師的步伐與解說來認識蘭嶼當地的生物。 Easy? That's what I thought at the beginning. 稍微對蘭嶼熟悉一點的,或是對生物略有涉獵的人應該都知道,蘭嶼當地的物種相當豐富,這或許是跟當地的生態環境比較天然、尚未受太多人工的汙染有很大的關係,前一天我在浮潛的時候也相當訝異在岸邊不遠處就已經可以看到五花八門的海洋生物,而陸地上也是如此。蘭嶼甚至還有很多當地特有的物種,例如角鴞,或是像是保育類的椰子蟹等等。一開始我們在中橫的路邊尋找一些昆蟲與植物的蹤跡,老師的眼力相當的厲害,在一片漆黑之中,幾乎只憑著一隻手電筒,就可以辨識出停在葉子上的一隻昆蟲!這種超乎常人的功力,讓我們忍不住懷疑起是不是前方有工讀生沿路在放置這些生物。一路上,老師除了帶我們認識一些路上遇見的昆蟲,也不忘一邊用叫聲吸引角鴞的注意,好讓大家能夠如願看到這個蘭嶼特有的生物。有好幾次,叫聲已經很接近了,卻還是沒看見本尊,直到有一次,大家順著老師手指的方位看過去,倏地一個影子從我們的頭上飛走,轉眼又消失在黑暗之中... 今晚看似與角鴞的緣分就到此了,既然我也不是什麼生物迷,有看到角鴞飛過去的身影也足以自我安慰了,沒想到老師相當不死心,往山下的路上一直不停地下車用叫聲試圖吸引角鴞過來,最後我們終於在一叢樹林當中,遠遠地看見了傳說中的角鴞... 「可以回去睡覺了」我心裡暗自慶幸,終於看見角鴞等於是為今晚的行程畫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Wait...老師說,要往下一個目的地前進。 原來夜觀不是這樣就結束了。老師帶我們回到環島公路上,逆時針往青青草原的方向前進。一路上老師又一次一次地發揮他鷹一般的銳利的眼力,而且現在比剛才在中橫的時候更神了,他幾乎是在機車行進間就可以看到路旁的葉子上面有什麼生物,馬上停下來帶我們一起看。是說如果像光澤蝸牛那樣相較明顯的白色也就罷了,老師的厲害就在於他可以在完全無光害的環境中甚至連那與葉子的顏色完全融合在一起的草蜥也找得到,這讓我們不得不懷疑我們到底是跟到的是老師還是法師。後來在環島公路上,還遇見很多椰子蟹,除了路邊或樹上有不少隻,還有一次,老師把車停在路邊,要我們大家在原地等他,只見他走到一座岩石的背後,一會之後走出來,手上就抓著一個大椰子蟹,向我們介紹完牠的背景資料之後,老師也說牠是相當珍貴的保育類動物,說完後,又走回岩石後方,這次則是空手而回,發動了機車帶著大家繼續上路。 難道,老師叫我們不要跟過去,是因為岩石背後是保險箱不成?! 夜觀之路繼續在走走停停之中往島嶼的南邊前進,眼看著時間越來越接近午夜,但是我們卻不知道整個行程到底還有多少東西要看,而我出發時所抱持的興奮感早就已經快隨著體力一起消耗殆盡,好幾次在機車上都趴在男友的背上打起瞌睡。等到我們抵達核廢料儲存場的時候,我們機車的油表已經只剩一格了。我們向老師反應機車快要沒有油了,想藉此順便打探大約還有多少行程要走,不料老師只給了我們一個答案:「沒關係,我這裡有準備機油。」 此時,距離今天早上起床的時間,已經快要整整21小時了。 (待續) ...

Continue Reading

Hasselblad Weekly

Hasselblad Weekly: Issue 21

哈蘇週記:第21期 September, 2012 Fujifilm Pro160C 花蓮彩韻沖掃 排一:早晨的曬衣場(左);曬魚乾(右) 排二:路旁即景(左);小蘭嶼(右) 排三:青青草原(左);蘭嶼氣象站(右) 排四:日出時刻 ...

Continue Reading

Hasselblad Weekly

Hasselblad Weekly: Issue 20

哈蘇週記:第20期 September, 2012 Fujifilm Pro160C 花蓮彩韻沖掃 排一左: 奶茶與野薑花|排一右: 餐廳的貓|排二:拼板舟兩張|排三:東清海邊 ...

Continue Reading

En Voyage

2012 Lanyu。蘭嶼 Day 2

一群人一起睡通鋪的樂趣(困擾?)之一,就是窺探彼此睡著之後的行為。誰會打呼、誰會磨牙、誰說了什麼夢話...絕對會成為第二天早餐餐桌上的話柄。睡前,每個人都可以說:「我打呼不會很大聲」,但是,這種事情向來不是自己說了就算的。第一天晚上,我在回房之前,在客廳遇到老闆娘,老闆娘就告訴我,很多房客半夜睡到一半反而會帶著枕頭來客廳睡地板,「尤其是你們這種一群人睡一間的啦!」看老闆娘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都馬是不會打呼的被會打呼的吵醒然後就睡不著了,只好來睡這裡。」聽起來,睡覺也似乎形成一種弱肉強食的生態,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我自己的朋友當中,就有人的磨牙聲大到足以把見過大風大浪的旅行社領隊趕走的,然後接下來的每一個晚上她就一人獨享一間villa... 第一天晚上,我睡到一半,突然發現身邊男友微微地發出鼾聲,雖然聲音不大,但是當時萬籟俱寂,我為了讓他免於淪為眾人討伐的對象(畢竟不能確定當時是不是也有人聽見),只好趕緊出手相救,捏住他的鼻子。不久之後,他翻了個身,便安靜下來了。第二天吃早餐時聊起,果然,大家對彼此睡著的次序「聽」得一清二楚,至於男友,大概是在我的搭救之下全身而退的吧。 * * * 【Day 2】 問路問到龍蝦大餐 前一天晚上,大家就在討論今天上午要不要去爬天池。同行友人的同學在電話中試圖說服我們,不斷地向我們強調「人家教授的女兒從來沒運動都爬上去了」! 我其實很想參加,但是我就只有一雙腳上穿著的那雙39元夾腳拖,在google過「天池 夾腳拖」的關鍵字之後,看似上山的路並不輕鬆,不是陡峭的那種,而是泥濘濕滑。儘管「教授的女兒從來沒運動」都爬上去了,我仍然認為不要冒這個險,畢竟天池不會跑,今天也才行程的第二天,要是扭傷腳什麼的,接下來兩天半可就掃興了。最後男友與我決定去找祈禱山,於是與其他同伴暫時兵分二路。 很多年前看過人家在蘭嶼祈禱山拍的照片──在一座可以遠眺海洋的翠綠山頭上佇立著一座巨大的十字架,那是一幅平靜又神聖的景像,我相信,就算不是基督徒,也可以感受到那份安詳的美麗。原本以為這樣的地方應該會為當地人所熟知,想說稍微問一下民宿主人就可以輕鬆找道路了。最後,我們只問到要在椰油村的「某一條路口」右轉上山。當然,民宿主人不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只是他說的那個路口,我們並不知道到底要怎麼辨認。 於是我們在路上走走停停、逢人就問。在海洋超市前,我們看到正在擺攤的兩位當地婦女與一位正在與她們閒話家常的先生,便上前問路,只不過,她們的回答並沒有比我們民宿的主人給的答案明確多少,然後話鋒一轉: 「要不要吃龍蝦?」那位先生問。 「新鮮的龍蝦,今天上午才抓上來的哦!」其中一位婦女接著說。 前一秒本來還心想著祈禱山,這回子一聽到有龍蝦可以吃,毫不猶豫地便馬上問怎麼賣。在蘭嶼吃龍蝦是一種平價的奢侈享受,只是問路問到坐在路邊大啖龍蝦,是完全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事。 最後我們其實沒有去成祈禱山。就在我們一路問路、最後終於來到一條看似要上山的小路之後,為了確保起見,於是又問了一位正好迎面走來的當地人。這位老先生一聽到我們問祈禱山怎麼去,馬上板起臉孔,很嚴肅地回答我們:「我們這裡不歡迎你們」。後來幾經打聽之後才得知,祈禱山在幾年前被當地人架設了圍欄封了起來,原因是因為觀光客而滋事,自此之後便不歡迎外地人來了。儘管沒能如願去成祈禱山,還好還有龍蝦足以彌補我們的失落。或許冥冥之中,不用去到祈禱山,上午這頓龍蝦大餐便是天主安排好的意外插曲吧。阿們。 我們在約定的時間回到民宿等待上午去爬天池的夥伴們,沒想到,當他們回來時,身上的泥濘比我想得還多,臉上、衣服、褲子、鞋子,沒有一處倖免。一陣七嘴八舌之中,大家開始檢討起「不是說教授的女兒沒運動都爬上去了嗎?」「到底是哪一系的教授」「好像是人類學」...... 到海裡作客 吃過午餐,下午的行程是我最期待的浮潛。這是我第一次浮潛,好在最近幾個月以來練習游泳有漸入佳境,不然依我過去怕水的程度,應該無法讓我享受浮潛的樂趣。我們先在位於民宿附近的集合處換好防寒衣鞋,並且都將救生衣穿戴完整之後,才跟隨教練騎車前往下水的地點。下水前,教練教我們在面鏡上面塗一層牙膏,稍微等它乾了以後再用水洗掉,就可以防止面鏡起霧。當下我馬上想到幾個禮拜前才花了250元去買了一瓶蛙鏡用的防霧噴劑,相較之下根本就是一筆冤枉錢。 如果說,這趟蘭嶼行程有什麼遺憾,大概就是沒有帶一台潛水的相機!為了浮潛,在前往蘭嶼之前我甚至都已經上網爬文比價了,也想了很多理由來合理化「又買一台相機」這件事,好比說〝我目前的相機都不防水,以後玩水什麼的都很方便〞、〝這樣又多了水的題材可以拍啦〞、〝在生日當月為自己買樣東西不為過吧〞...最後卻都還是下不了手。但是這樣或許更好,一來可以更自在地享受當下,畢竟我在陸地上時已經儼然是個器材奴了,二來,在見識過海底的美麗景觀之後,我反而私心地不想將那片美麗跟太多人分享,因為我不曉得這片海洋能夠承載多大的觀光人潮,不如我自私一點,將所見的美景留在自己回憶裡就好,相信其他去過蘭嶼的人應該可以理解我這樣的心態吧。 下水之後,離岸邊還很近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熱帶魚,當然也有因皮克斯而聲名大噪的小丑魚,再往外游不遠還可以看到完整而巨大的珊瑚礁,讓我這個第一次造訪海洋世界的潛水生手開了眼界。過去每次參觀海洋博物館,那一缸一缸分門別類標示好的魚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完全引不起我的興趣,我不知道為何要特地到這類的地方來觀賞牠們,牠們似乎跟我的生命沒有交集,我也不覺得他們在那些魚缸裡整天游來游去樂悠悠,反而看起來像是無所事事。但是當我在海洋裡看到牠們的時候,就算我仍然不會辨認牠們,牠們的一舉一動卻很吸引我,在大海裡,牠們不是展示品,不是被人類專斷地決定安置在某個場所,海洋是牠們的家,牠們之於這個空間是有意義的,牠們有牠們既定的生活模式,即使我不了解,也沒關係,我對牠們來說只是今天遇到的一位客人。頓時,我終於釐清了為何我始終對海生館或是動物園這類的場合很提不起勁,我也才終於認識自己原來並不是一個不喜歡動物的人。 在蘭嶼,浮潛的行程幾乎都要包含跳港才算完整,也就是從一個大約兩到三公尺高的堤防跳下海,聽起來很刺激,實際上也的確如此,為了遵守自己跟自己「來蘭嶼一定要跳港」的約定,我鼓起勇氣跳了一次,只不過我實在是無法再接受一次海水直嗆腦門的感覺,所以決定牽拖給「浮潛時面鏡帶太緊導致頭很痛」這個理由,就在岸上看著其他人反覆地跳水、上岸、跳水、上岸,直到膩了為止。 「你噴這個幹嘛?這裡又沒有蚊子」 晚上,我們在民宿前的海灘上烤肉,在民宿老闆娘的要求之下,一切都很環保,餐具是老闆娘幫我們準備的,都是她家自己在用的,「記得要帶回來阿,阿不要給我少,少了我要去台灣才能買得到嘿!很麻煩的!」老闆娘再三地交代我們。 就在走去海灘的短短路上,我們遇到了一個達悟族小弟,大概是看我們一群人一臉很不罩的樣子,於是跟著我們到海灘上,開始指揮起來,一下子幫我們找適合架爐灶的石頭,一下子幫我們找比較平坦的地點,一下子又交代我們要怎樣怎樣點火石頭才不會爆,一副經驗老道的樣子。夜晚的蘭嶼海灘很舒服,而台北人到了野外絕對不會忘記要噴防蚊液,我們的成長經驗告訴我們,防蚊液絕對是一趟行程完美與否的重要關鍵。當生火什麼的忙到一個段落之後,周到得台北人們開始輪流噴起防蚊液。 「你噴這個做什麼?」小弟不解的問。 「防蚊液啊!」我們其中一個人回答,聽得出來他相當理直氣壯。 「這裡又沒有蚊子!」小弟回答的語氣似乎是在嘲笑我們這群台北俗,儘管我覺得他應該沒有這個意思。 幾個小時過去,我們之間已經換了好幾turn的人馬輪流烤肉、舉燈、聊天,小弟也吃了我們不少片的烤肉、豆干與豬血,當天晚上真的一隻蚊子也沒有。 ...

Continue Reading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