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 Voyage

Netherlands 2013。冬旅荷比 vol.1: 前往

這次旅行開始地並不順利,在耽擱了數小時並且付出了極高的代價之後,最後終於還是出發了,謝天謝地,而且這十幾小時的飛行,隔壁座位一直都空著沒人坐,讓我可以躺著好好睡一覺,大概算是高額代價的最棒安慰。當地時間上午八點多,機艙廣播提醒乘客們豎起椅背準備降落,切斷了我當時正看到一半的電影Rust and Bone,然後,耳機裡的聲音就自動被切換成了某種國語金曲頻道,使我的第一眼荷蘭搭配的是辛曉琪的「味道」──的確是種難以言喻的味道──最後,班機在「春泥」的旋律中翩然降落在久仰大名的史基浦機場,阿姆斯特丹。 才剛下飛機空橋,一踏入機場,瞬間有種自己矮了10公分的錯覺,海關人員個個高大結實,路人也是個個玉樹臨風,荷蘭真不愧為全世界平均身高最高的國家。然而走往海關證件查驗櫃檯的短短幾步路上,一想起出發時發生的慘痛經驗我就不由自主地默默緊張起來,暗忖著待會過海關是否會被刁難(然後回頭馬上被送回台灣......呸呸呸)。好在那些海關人員嚴肅的撲克臉底下仍然懷有著一顆好客的心腸,我的海關先生在聽了我的行程之後,反而回了我一句:"such short?",甚至沒等我回答,就自己再問了一句:"work hard?"。與海關交手向來不必推心置腹,多說只會多錯。 順利出了關,我直奔火車月台,還有三個多小時的火車車程等著我。我已預先在網路上買好了車票,只記得兩站要轉車的站名,其餘的像是抵達時間、火車班號一概不知。我沒有可上網的3G訊號,雖然原先有聽說荷蘭火車上都有免費wifi,但我不知怎麼的一直無法順利連線。同行的還有一位來自波蘭的年輕女孩,與我同路要搭往Roosendaal的火車,她抵達Roosendaal之後會有朋友來接,而我還有兩段車程,前往比利時布魯日。 ...

Continue Reading

En Voyage

旅行的臨界空間

這篇的標題是取自於艾倫狄波頓的《旅行的藝術》一書中第二章的章名,英文的原文是"On Travelling Places"。我還記得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時,就對這個標題有說不出的喜歡,後來翻了原文,我覺得翻譯的名稱比原文更有說服力。 「臨界」二字是畫龍點睛的關鍵,英文原文中其實根本沒有這個對應的單字,但是譯者的這番添加,倒是為"旅行的空間"幾個平凡不過的字眼標註了方向性,有了方向,靜止的畫面就動了起來。臨界點的存在意味著連接著兩個端點,而旅行的「臨界」空間寫的是出發地與目的地中所有可能停留的地點:公路休息站、車站、機場...等等,這些空間本身就是為了移動而存在,自然也就具有濃濃的旅行意象,牽引著我們對旅行的想望。 有時候──很多時候──僅僅是想像,就已經很足以安撫對遠方始終沒有停下過的蠢蠢欲動。 ...

Continue Reading

En Voyage

出發

年輕時對出發的那股衝勁,似乎漸漸地隨著鼻頭上的粉刺一同消退了,現在跟著眼角的細紋一起長出來的,是肩頭上的責任。對於旅行,我向來不及某些背包玩家們那般瀟灑,足跡也不是最遠最險,但是我有自己的一套固執與任性,以一種curating的精神在選擇目的地。經驗告訴我,在很多條件上我算不上個探險家──儘管我有多麼嚮往、甚至期許自己過著那樣的生活──但我仍然具備了一些足以引領我不斷出走的特質:我不怕離開,不怕距離,不怕孤單,不怕思念,我熱愛飛行、長程交通,迷戀機場與車站等等所有交通轉運點;還有旅館,或者其他種種旅人的集散地。 我是如此熱愛遠行,但是這次在出發去荷比之前,我卻第一次陷入了懷疑。 今年以來,生活中多了許多的放心不下,有要照顧的人,有要處理的事,不知不覺當中,我的身分變了,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一人吃飽即全家吃飽的快樂單身一族,可以隨時隨地為自己做任何的打算,現在多了牽掛,多了羈絆,做決定就變得更難了,不要說是出國旅行,有時候只是一個週末的約會,都必須事先預作安排才行,十天不在家的日子,該怎麼放心。但是,因為擔心而讓生活失去可能性,不能被當作常態。於是我把出發前的日子,當作一個學習放心的練習,把所能預作的安排、變通,或是所能預想到的最壞情況與代價,都先與家人商量、交代,剩下的,就到時交給心臟去承受了。這個放心的練習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難,只是需要方法與堅定的意志,最重要的,還有家人的支持。我很慶幸我在現在尚且年輕時、組成自己家庭之前,就能有機會上了這樣的一課。 這趟旅行比往常的時間都短,天氣不是陰就是雨,但是一切卻比以往都更深刻難忘,因為我費了好大的勁才走到阿姆斯特丹的運河邊、以及布魯塞爾的廣場前。出發的熱情一直都在,只是未來這份熱情的成分與以往稍微有所不同了。 ...

Continue Reading

Life thru Lens

迪化街。感時

迪化街,應該是今年最後一個炎熱的記憶。轉眼,已然是秋天,連怕熱的我都不耐早晚的涼意。 時間從未停止腳步,我們則累積著我們的故事。老實說,這些日子遭遇了一些人際上的不愉快,我雖然不是「人性本善」的信奉者,至少我還相信互相尊重,或是「我不犯人,人不犯我」的最低標準。但是,總還是會有出乎意料的狀況挑戰著自己對人性的信念。我很幸運,這波暗潮洶湧反而把我推向了下一個港灣。接下來的方向大致底定,反而讓我學會對逆境充滿感激。 秋天是展開的季節;學生在秋天開始新的學年,畢業生在秋天正式踏入社會,我在每年秋天開始新的一歲,也在今年秋天確定即將走上一個全新的領域。夏天過去,炎熱的不適與渾沌的不安,都隨著風乾的汗水消失在空氣裡,沿途行經的風景則成為我的故事,豐富我的歷練,鍛鍊我的堅強。 * * * 聽朋友Seeing2sea提起迪化街好逛好吃又好拍,也表示樂意為我領路,才讓我這土台北人又多認識一處未曾好好留意的地方。行在其中,古意的建築總讓我有種走在台南的錯覺(一直很希望能再去台南看老房子)。朋友跟我說了一項她自己的有趣發現,當地的車輛幾乎都是高級房車,我稍稍注意了一下,果然如此,這區不愧發跡的早,從座車就能看出家家戶戶都各有一番事業。 我們在林家祖厝算是停留了比較長的時間,林家祖厝是迪化街最老的一棟街屋,第一進目前是租給臻味茶苑經營,老闆與老闆娘大方好客,讓人在裡面參觀地很自在,另外,每個月的雙數週末林家祖厝提供有免費導覽,有興趣的人不妨前往參加。聽說永樂市場旁的旗魚米粉跟土魠魚羹都好吃,當天胃口想嚐點較重口味的羹類,旗魚米粉就留待下次。回程吃了杏仁露,實在消暑。夏日最後的炎熱記憶,剛好以冰品做結,真是再完美不過。 ...

Continue Reading

En Voyage

A Trip to Liverpool。去利物浦

在我腦海裡,自動將利物浦與蘇打綠建立了聯結──當我想起利物浦時,會同時想到蘇打綠;當我聽到蘇打綠的歌,我也會自動想起利物浦。利物浦是披頭四的家鄉,自動把大多數的搖滾樂團與這個城市聯想在一起並不難以理解(相信對很多樂團來說應該也算是非常榮幸的一件事),但是為什麼是蘇打綠?我甚至還算不上是他們的歌迷,只是碰巧還滿喜歡他們的歌而已。 那是2010年的一個五月週末,倫敦才正逐漸從料峭春寒中回暖,我在出發去搭乘前往利物浦的巴士前,趕忙往手機裡隨便裝進了幾首蘇打綠的歌,大概......就四五首而已吧,而這段車程卻有五小時這麼長。我把播放模式設定成全部循環,然後就一直反覆聽著這幾首歌一直到下車為止。利物浦兩項堪稱城市代名詞的文化輸出,當屬足球隊與披頭四。這是我第一次前往利物浦,但我卻不是為了這兩者任何之一而去的。 我也忘記是在出發前多久、也想不起來是朋友當中的誰為我們帶來這個消息,說是蘇打綠要到利物浦的音樂節表演。人在異鄉,總是容易對來自家鄉的一切特別衝動(就跟當坐困家中的時候總是對遠方的一切也特別衝動一樣),當下聽聞這件事的所有人連想都沒想就這麼決定成行。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讓我在選擇搭車要聽的音樂時,沒有選擇經典的披頭四,而是帶了蘇打綠的歌,順便惡補一下歌詞,到時在演唱會中才能融入大合唱。在來回各五小時的車程中,我不只是把歌詞與每一個換氣都熟記了,這反覆播放的四五首歌最終更化成了對這個城市的期待與意猶未盡,而參加演唱會的興奮則是溶解在旅行的樂趣裡。在這短暫的停留,我們大致將利物浦的重要景點都走了一遍:亞伯特碼頭的Merseyside Maritime Museum與披頭四故事館、分屬英國國教與羅馬天主教的利物浦大教堂與利物浦主教座堂、披頭四當年發跡的Cavern Club、位在市中心Liverpool One大型商場的Liverpool FC球會商店,以及點與點之間的城市風光瀏覽。如此精簡的行程其實很是辜負了這個城市的精彩,好比說我自己就很希望有機會能在半毀損的St. Luke's Church裡看場表演、沿著Canada Boulevard悠閒地吹著海風散個步、或是選個一天好好把體力留到晚上體驗這個城市的夜生活。不過話說回來,此行的身分是追星的歌迷,那麼,在利物浦那些走過與沒走過的景點、看過與沒看過的風景,充其量也不過是順帶一提,手中握有的照片竟也比不上音樂終究消散在空氣裡的殘響來得真實。回憶裡,利物浦的所有畫面,最後都濃縮成在異鄉酒吧中、充滿了熟悉的中文歌曲與中文交談、一個擁擠又炎熱的特殊經驗。 * * * 【寫在後面】 1. 當年利物浦的Sound City Festival還邀請了Tizzy Bac,兩團都是國內知名度相當高的傑出樂團,只是我對Tizzy Bac的音樂並不熟悉,因此沒有特別著墨,但是人場是絕對有去捧的。 2. 英國也像其他國家一樣,各個地方(甚至是不同社會階級)都有各自的口音,來利物浦就不能不提到Scouse Accent,若沒有心理準備,可能會因此大大打擊了自己的英文信心。像我即便在行前已經先知道這個狀況了,實際交談時,我還是會忍不住懷疑起自己的IELTS到底是怎麼通過的。至於連結裡的影片,有興趣的人可以好好研究,我自己是已經懶得聽了,哈哈。 3. 這次之後,我也為了同樣的原因去了一趟曼徹斯特,那次是一個人去的,再加上當時諸事纏身,連行程都沒時間安排,完全以聽音樂會為唯一目的。沒想到在市中心閒逛的時候,不經意地發現一場攝影展,讓我認識了後來我很喜歡的一位女攝影師Dorothy Bohm。至於這趟旅行,日後有機會的話再寫吧! 4. 剛剛看到這則新聞才知道,當初的演唱會場地之一The Metropolitan酒吧,也就是我們參加的那一場的場地,已經在去年被出售,將要轉為經營精品旅店了。回憶禁不起現實的變遷,令人唏噓,也因此更讓旅行的一期一會,顯得珍貴。 ...

Continue Reading

Life thru Lens

Best Years。最好的時光

在北投念書的那幾年是我此生以來最燦爛的歲月。在那一千多個日子中,我同時擁有知遇之恩、莫逆之交、以及一場難忘的戀愛,我相信,不管對於任何歲數的人來講,這三種情感應該都是除了親情以外最有力量的後盾。然後,生活中的各種面向以一種難以被複製的黃金比例細膩地交織著──約束與放縱、痛苦與安慰、疲勞與歡笑、壓力與收穫、等待的地獄與期待的天堂、旅途的跋涉與終點的芬芳。這樣的生活如果還不叫完美,那我就不知道完美應該怎樣被定義了。 兩個禮拜前,為了將相機裡面剩下將近半捲的底片拍完,頂著酷暑的高溫回學校走了一趟。暑假當中的週末,校園空空蕩蕩,這才沒讓年齡差距硬生生地攤在我眼前。學校沒有變太多,遠方的大屯群山依舊巍峨,我們身為山城之子的驕傲仍然傳承著,還有學校附近的那些老房子,也還沒受到太多外界的打擾,一切都這樣安安靜靜的躺在時光的長廊裡,一切都很好。 ...

Continue Reading

Family

Life as I know it。我所知道的生活

上週剛過的父親節,希望每位父親都在兒女的陪伴中度過。我相信對於父(母)親而言,不論收到什麼禮物、吃了什麼山珍海味,都比不上家人團聚的喜悅來得珍貴。 近日隨著父親出院,父母親的身體狀況也趨於穩定,這意味著暫時不會再有臨時性的緊急情況需要待命,對於爸媽的情況能有這般幅度的恢復,我既慶幸又感激。然而,可以確定的是,我的生活與作息都變得與以往不同了。照顧是一個commitment,是耐性與體力的考驗,幸好目前家中有個得力助手的幫忙,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不時地被無力感襲擊。在老人(或病人)的時區裡,一天感覺像是只有八個小時──能做的事與需要做的事都不多且及其瑣碎,維持生命基本本能而已──然而一秒鐘卻有三秒鐘這麼長,所有的畫面都以一刀未剪的長鏡頭拍攝,再以0.3X慢速播放:緩慢的行走、緩慢地進食、緩慢的言語、慢慢、慢慢......然後從頭反覆,儼然就像是一個極限主義的迴圈。而我就在朝九晚五與疾病這兩種不同的時間概念裡穿梭,也試圖在付出與放下之間尋找平衡。 經過近半年來的磨練,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更成熟了,有時候又覺得自己的情感似乎變得更脆弱,根本還沒準備好面對晚年的生命,與一切可能的、將近的未來。但是或許,生命也不需要我們預先準備好,當世界變得不是我們所熟知的樣貌的時候、環境奪走了我們賴以維生的習慣的時候,一個人的表現與作為,才能真正展現出他的人格。 說遠了,總之,我希望能把每天都當節日在過,父親節、母親節、兒童節、情人節、生日、主日、平日...不分對象,只希望自己能讓身邊的人都能開心卻不淪為討好,讓自己也開心但不耽於逸樂。因為每一天都只有一次,每一天都一樣重要,每一天都值得被慶祝,直到我們離世的那一天。 ...

Continue Reading

Penny for Thoughts

Good News。聽聞喜訊

昨天,威廉王子夫婦為英國皇室誕下了一位小王子,為皇室延續嫡親的血脈;今天,第14屆世界青年日在巴西揭開序幕,上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相繼湧入里約參與這個由教宗親自主持的盛事。這是個喜悅的時刻。看著這些消息,會讓人忘記這個世界的荒唐與混亂。 也許對一部份人而言,甚至可以說是大部份的人,在這個年代,談論皇室與宗教這類事情是很過時、很愚昧的。科學、理性、民主的浪潮已經將人類帶出了威權的陰霾。人,自己,在歷史上第一次被賦予完整的權利來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且還受到法律的保障,神聖不可侵犯。每個社會都在不斷地立法、修法,甚至要求別的社會也去立法、修法,來不斷提升每個人的基本人權。隨著這個「基本」的範圍越來越大,不斷地挑戰著生物極限,促成許許多多超乎想像的科技發明。 可是為什麼還是這麼多人替皇室家庭的喜事而開心、或是熱衷於參與宗教活動呢? 我想,答案就跟為什麼這麼多人在家守著電視看Downton Abbey、又去電影院排隊看Avengers是一樣的吧!儘管理性思考賦予人類絕對的力量捍衛自己的權利與創造自己的價值,但是理性並不是所有事情的答案。人是有情緒的、有心理需求的,我們需要安全感、需要精神上的指引與慰藉。過去的社會雖然在生活的可能樣貌與選擇性上比現在來得侷限,但是不可否認的,恆常與不變通常也伴隨著一種安定的力量,快速的變動則需要我們耗費大量的精力去適應。改變讓人亢奮,寧靜卻能致遠。至於超乎我們能力所及的領域,我們則把信念寄託給一個全知全能的祂,祂也許化身做神祉、或是超級英雄,但是最終祂反映的是自己心目中一個理想的自己。理想與現實的距離,靠著修行與磨練去銜接。 電影中的Loki嘲笑地球人害怕自由,甘願被統治[1]。我不這麼覺得,我相信人類熱愛自由。我們有所選擇,安定與信念才是我們追尋的方向。 當皇室家族與信仰活動再度成為今天的新聞焦點,就像是再一次向我們保證了,我們所追尋的目標,一直還在,而且還會不斷延續。 註 1.^ Loki's Quote from Avengers (2012) ...

Continue Reading

Summer

Summering。夏日進行式

夏日炎炎,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議題仍然無解,乾脆從Pinterest轉來一點清涼養眼的圖片,靠想像力來消暑。某天晚上做夢夢到自己只穿了單薄的衣服前往西藏旅遊,抵達的第一天就遇到下雪,卻絲毫不覺得冷;看來我應該是熱到傻了。距離一年當中最熱的大暑還有一週(7月22日),大家千萬要撐住。 ...

Continue Reading

Subscribe